智慧超凡的古人,常以清风明月为友,以青山绿水为师,将的智慧融入诗句,凝成一幅幅意境幽远的画卷。

这不只是语言的雕琢,是对尘世的超脱,是对生命的洞察,是心灵的净化

读之,如听山间松风,如沐古寺钟声,让心灵瞬间找到安放的归处

—— 01 ——
看取莲花净,应知不染心。

莲花很多时候是佛家的象征,佛祖、菩萨会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,或手持莲花等等。

莲花圣洁、美好,出污泥而不染,意为生在浊世,而不被侵染。

这让那些在尘世中,感受挫折、苦难、低谷的人,感受到力量,无淤泥焉有莲花

正是这些我们认为的磨难,才更能让我们有机会明心见性,所谓烦恼即菩提心不亖则道不生

而诗句中的“不染心”,则契合了六祖慧能的偈语:“心是菩提树,身为明镜台。明镜本清净,何处染尘埃”,甚是高明。

出自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的作品《题大禹寺义公禅房》。

—— 02 ——
安禅不必须山水,
灭得心中火自凉。

所谓“天下名山僧占多”。自古众多佛家人,都会选择在好山好水的地方,进行清修,参禅悟道

而作者所说:只要心中的“”没有了,哪里都是好山水,哪里都能达到“禅境”。

颇有“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”的禅机。

所谓地水火风,四大皆空,既入空门,要的就是“悟空”。

出自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荀鹤的作品《夏日题悟空上人院》。

—— 03 ——
愿我六根常寂静,
心如宝月映琉璃。

所谓六根:眼是视根,耳是听根,鼻是嗅根,舌是味根,身是触根,意是念虑之根(末根)。

不为外界干扰,内心清净无为,没有杂念,没有干扰。

琉璃与砗磲、金、银、红玛瑙、红珊瑚、蜜蜡为佛家七宝,象征清净无染的自性

琉璃透明的质地,一如摒弃杂念,净化心灵,回归本初

东方琉璃世界,佛家净土之一,即是药师佛的净土

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、思想家、变革家王安石的作品《望江南·四之二》。

我们熟知王安石变法,殊不知他晚年与佛家结缘。

—— 04 ——
一点灵光随落日,
万端尘事付浮云。
人世自纷纷。

放下世间功名利禄、世俗烦恼、人情世故,用本自具足的灵性,追寻觉醒的极乐。

出自宋代净圆的作品《望江南(西方好·六首)》。

—— 05 ——
眼前无长物,窗下有清风。

所谓心静自然凉,摒弃那些没有必要的欲望、追求、执念,不纠结于无谓的烦恼。

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

得什么?得大自在

出自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作品《销暑》。

—— 06 ——
一念心清净,莲花处处开。

出自唐朝居士、诗人庞蕴的作品《诗偈(其十)》。

庞蕴在佛家很是出名,尤其是禅宗,有很多他的公案。被誉为禅宗“白衣居士第一人”,世人称他为“中国的维摩诘居士”。

—— 07 ——
花将色不染,水与心俱闲。
一坐度小劫,观空天地间。

出自唐代浪漫主义诗人、诗仙李白的作品《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》。

李白,号青莲居士,这首诗描写的是昌禅师居住的环境是如此清幽,是个参禅悟道的好地方。

一坐禅就是一小劫,能参悟到天地无有实相

《金刚经》讲: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

小劫是佛家的时间单位
人寿由最初的84000岁起,每过100年减1岁,减至10岁止。再由10岁起,每过100年增1岁,增至原来的84000岁,这样一减一增,被称作一小劫。

—— 08 ——
世界微尘里,吾宁爱与憎。

一粒微尘三千大千世界,而我们在世界里也是一粒微尘,微不足道,为什么还要纠缠于爱与恨?

应该追寻内心的宁静,淡泊荣辱

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《北青萝》,写的是诗人寻访僧人的事以及感悟。

—— 09 ——
来时无迹去无踪,
去与来时事一同。
何须更问浮生事,
只此浮生是梦中。

有高人说:这个三维世界,只是更高维空间的投影,虚幻不实。

《金刚经》讲: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

出自唐代僧人鸟窠禅师的《无题》。

鸟窠禅师母亲朱氏,有一次梦见阳光直射口中,感而有孕

鸟窠禅师出生的时候,也是天有异象:异香满室,遂名“香光”

因他曾经住在西湖背面秦望山上的一棵松树上,所以被称作“鸟窠禅师”。

那时,正好白居易在杭州做太守,二人有缘,白居易拜鸟窠禅师为师,经常得其开示。

—— 10 ——
心将流水同清净,
身与浮云无是非。

心如流水常清净,不垢不净;身如浮云随风飘,无拘无束。

应是无所住而生其心

出自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《太白胡僧歌》。

—— 11 ——
若无闲事挂心头,
便是人间好时节。

对过往放不下,对未来担惊受怕,就是不肯活在当下,整日精神内耗懊恼已经发生的,忧虑未发生的

《心经》讲: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

出自宋代无门慧开禅师的《颂平常心是道》。

富有禅意的诗句,如一抹朝阳,照亮人生的灰暗;如一阵春雨,滋润干涸的心田;如千年古寺庙袅袅升起的檀香,萦绕在时光的回廊。

它们在山水间解读生命,在寂静中探寻真理,用空灵与深刻的韵律,为世人打开一扇通往内心的门,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与永恒的禅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