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01.
我有一瓢酒,可以慰风尘。
——《简卢陟》
简析:
“我有一壶酒,足以慰风尘”在网上风行至今,而这句诗原诗便出自韦应物的《简卢陟》。
卢陟是诗人的外孙,简,代指书信。这首诗其实是写给外甥的书信。尘世茫茫,东奔西顾,知音不在,唯有一壶酒,聊以安慰生活的落寞。
曹丕有诗云:“人生如寄,多忧何为?今我不乐,岁月如驰。”
岁月匆匆,莫耽于过去,忧患将来,且认真度过今日,方不负人生。
02.
浮云一别后,流水十年间。
——《淮上喜会梁州故人》
简析:
韦应物在淮上与梁州旧友相逢,没想到当日一别,已是十年之后,如今已是“尘满面,鬓如霜”,你我情谊未变,却不负当初青春年少。
时光如流水,你我如今有归处,愿君前程远大,四海任游。
03.
空山松子落,幽人应未眠。
——《秋夜寄邱员外》
简析:
落笔从容,清浅着墨,意深而言短,语淡而情浓,令人回味无穷,清幽空灵之意境不输王摩诘。
04.
微雨众卉新,一雷惊蛰始。
——《观田家》
简析:
德宗兴元元年(784年),初春时节,诗人任滁州刺史,外出见农家在田野中忙碌的春耕之景。
时局变幻莫测,而百姓最淳朴的期望今年能有个好收成,可惜国家动荡,横征暴敛,今日之播种,来日又能有几分收成,作为官员,总感觉很抱歉。诗人心生悲恻,有感而发,写下这首诗。
05.
微雨霭芳原,春鸠鸣何处。
——《东郊》
简析:
春雨如烟如织笼罩平原,空中有鸠鸟鸣叫,声音清越,却不知身在何处。清新简白,道尽春色明媚。

06.
客从东方来,衣上灞陵雨。
——《长安遇冯著》
简析:
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“衣上灞陵雨”,可见朋友还未来得及梳洗,风尘仆仆,如此情境相逢,写出了与朋友久别偶的惊喜之情。
07.
秋荷一滴露,清夜坠玄天。
——《咏露珠》
简析:
佛家言:一沙一世界,一叶一菩提。
知微见著,意境幽深,非比寻常,是心境与文学艺术高度集中体现之绝妙呈现。
08.
归棹洛阳人,残钟广陵树。
——《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》
简析:
回望渡口,江水茫茫,早已看不见送别的亲友,只余下寥寥的钟声。诗人依依不舍,苍茫的离别心绪与江水钟声溶于一体,情景交融,意境空灵,缥缈,实乃绝妙。
09.
窗里人将老,门前树已秋。
——《淮上遇洛阳李主簿》
简析:
树木已逢秋,人又怎会不老。人如树木,树木如人,人与树相互映衬,体现了诗人极宏大的世界观。
10.
夜叩竹林寺,山行雪满衣。
——《永定寺喜辟强夜至》
简析:
竹林幽深之处有寺庙,而我乘风雪拜访之,风雪簌簌,落满衣衫。语言清淡浅白,却勾勒出夜访山寺,闲适又幽独的景象,可值得细细品味。

11.
漠漠帆来重,冥冥鸟去迟。
——《赋得暮雨送李胄》
简析:
江水茫茫,飞鸟难以转还,一“重”字,一“迟”字,写出离别不舍的重量感和钝力感。
12.
心同野鹤与尘远,诗似冰壶见底清。
——《赠王侍御》
简析:
赞美王侍御品性与才情,可见诗人对其之尊崇。王侍御应该是王维,孟浩然曾有诗《留别王侍御维》。
13.
雨中禁火空斋冷,江上流莺独坐听。
——《寒食寄京师诸弟》
简析:
一个“冷”和“独”字,写出寒食节,诗人独坐独卧还独自过节的清冷落寞,以乐景写哀情,更凸显诗人的孤独。
14.
山明野寺曙钟微,雪满幽林人迹稀。
——《闲居寄端及重阳》
简析:
天光乍亮,晨钟悠远,雪下满山林,人际罕见,天地一片澄澈,诗人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出一片冰天雪地,远离红尘的世界。
15.
翻翻鸟未没,杳杳钟犹度。
——《晚出府舍与独孤兵曹、令狐士曹南寻朱雀街归里第》
简析:
山鸟归林,晚钟清幽,勾勒出一幅日暮归途之景。叠词之美,在于放大了语言情感,读之一唱三叹,富有音律感。

16.
去年花里逢君别,今日花开又一年。
世事茫茫难自料,春愁黯黯独成眠。
——《寄李儋元锡》
简析:
正是江南好风景,落花时节又逢君。
唐德宗建中四年(783年)暮春,韦应物离开长安任职,李儋、元锡是其诗交好友,自从离别之后,曾托人问候,韦应物于次年春天作诗相酬,寄赠以答。
17.
此日相逢思旧日,一杯成喜亦成悲。
——《燕李录事》
简析:
久别重聚,物是人非,乍喜还悲,这一杯酒,真是五味杂陈,道尽了久别相聚的复杂酸涩心情。
18.
尽日高斋无一事,芭蕉叶上独题诗。
——《闲居寄诸弟》
简析:
古人有红叶题诗和蕉叶题诗之雅事。
诗人独居滁州思念远在长安的亲人,无所聊赖,故而在蕉叶上写诗,一个“独”字,更凸显了诗人孤单和想念,情境悠远,意味深长。
19.
为报洛桥游宦侣,扁舟不系与心同。
——《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》
简析:
《庄子.列御寇》:“泛若不系之舟。
我心如同野渡飘摇的小舟,表达了诗人无为的清净境界和放任自由的仕途追求。
不为功利所累,心如小舟,自在逍遥。
20.
今朝郡斋冷,忽念山中客。
涧底束荆薪,归来煮白石。
欲持一瓢酒,远慰风雨夕。
落叶满空山,何处寻行迹。
——《寄全椒山中道士》
简析:
绝妙好诗,字字珠玑。
“落叶满空山,何处寻行迹”,和“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”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言语清新简白,不事雕琢,浑然天成,在萧疏中见出空阔,在平淡中见出深挚。
运笔恬淡高远,情致之深厚淡化与无情,令人拍案叫绝。
